中华民族素以“衣冠王国”美誉著称。根植于民间百姓的服饰文化,以她原生原创的魅力和超越时代的审美意蕴在世界服饰文化中绽放光彩。
北京民俗博物馆将带您步入昔日的服饰艺苑,使您领略到馆藏古代服饰所展现的绚丽风采。置身其中,细细品味,定会被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审美感知所震撼,被匠心独具的装饰元素所折服,从而领略到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与聪明才智。
暖耳,又称耳罩、耳套、耳暖、耳衣,在冬季套于耳部起到御寒保暖的作用,故又可称其为“护耳”。
暖耳的历史较为悠久。暖耳最早被称为“耳衣”,《清稗类钞》载:“燕、赵苦寒,朔风凛冽,徒行者两耳如割,非耳衣,唐李廓送振武将军诗:金装腰带重,锦缝耳衣寒。则自唐已有之矣。”,唐代的护耳作为戎服供边疆戍边将士们御寒保暖。
明朝称“耳衣”为暖耳,被纳入明朝官服制度中。明代暖耳以乌纱帽为支撑,将珍贵的皮毛制成条状,戴官帽时皮毛自然下垂护住双耳,在《唐文献像》中就有暖耳出现,正如明代刘若愚《酌中志》载:“其制用元色素纻作一圆箍,二寸高,两傍缀貂皮,长方如披肩”。明代暖耳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官员们佩戴也需争取皇帝的许可,平民不可随意穿戴。
明代 《松江邦彦画像》中的《唐文献像》所戴为暖耳 南京博物院藏
清朝暖耳脱离官服体系逐渐民间化,随着生产力发展和受众群体不断扩大,暖耳的形制产生巨大变化。暖耳的穿戴者不再限于有官职的男性,老人、女子、孩童成为主要受众,佩戴的暖耳主要为心形,也有金鱼形、蝴蝶形等形状。清代的暖耳以耳为模,外层用各色锦缎制成,上绣刺绣花纹或诗句,内层与耳朵边缘贴合做成耳形或环形窄边,戴的时候把内层窄边罩于耳廓上。
01
蓝白缎地打籽绣《宝剑记》戏曲人物纹暖耳
暖耳正中用白锻作地,裁剪蓝缎作轮廓,边缘用黄线缝制出锯齿状绣边。暖耳正中所绣戏曲故事出自明代李开先所作传统昆曲《宝剑记》,全剧改编自《水浒传》林冲个人故事,共五十二出。以林冲传家宝剑为线索,讲述林冲因参奏奸党,全家离散被逼上梁山,后借梁山兵马报仇,最终领皇恩、诛奸臣的故事。
图中左侧着华丽衣裳的是林冲妻子贞娘,右侧是一秉烛小童。这情景出自于《宝剑记》第十出,一日清晨林冲因梦见“鹰投罗网,虎陷深坑;损折了雀画良弓,跌破了菱花宝镜”以此梦不详,说与贞娘,贞娘遂遣家童寻一算命先生来解梦。
图中一男一女,男子头戴官帽,身穿官服,怀抱宝剑,回首向妻子贞娘交谈,此画面出自《宝剑记》第十一出,高俅以皇帝造宝剑为由,让林冲亲自将宝剑送至白虎堂,妻子贞娘秉烛相送出门。
蓝缎地的暖耳轮廓用平绣技法绣出暗八仙纹饰,白缎地的戏曲场景则用打籽绣绣出,两种绣法运用自如,构图精妙,将戏曲的情节凝练到两幅戏曲图像中,通过动作和细节凸显故事情节,突出人物身份与情感。整体以《宝剑记》戏出为题,两支烛台表示在夜半清晨的环境,准确点透故事出处,匠人用相思和别离两出戏曲内核,表达出夫妻之间琴瑟和鸣的感情,用《宝剑记》先悲后喜的故事走向寓意夫妻历经风雨后和合美满的感情生活。
02
蓝白缎地打籽绣《四郎探母》《桃花扇》戏曲人物纹暖耳
暖耳正中用白缎作地,以蓝缎作轮廓,装饰技法主要采用打籽绣。
左耳绣《四郎探母》中“别宫”一出,戏曲中多称为“盗令”。《四郎探母》讲述在宋辽战争中,杨四郎被擒后与铁镜公主成婚。佘太君亲征辽国,杨四郎听闻后因思母欲前往宋营,铁镜公主计盗令箭助其出关,以全母子、兄弟相会的故事。左侧怀抱孩童的女性为辽国铁镜公主,画面中央是铁镜公主从萧太后处盗取的出关令牌,右侧留长髯男性则是杨四郎,表现的是在“别宫”一折戏中辽国公主盗令剑给杨四郎的场景。
右耳绣《桃花扇》“眠香”一出。《桃花扇》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创作的传奇剧本,以“明末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和“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现了明末南京的社会现实。左侧做书生打扮的是侯方域,其手中折扇为画面中心,右侧盛装打扮抬手欲接折扇的是李香君,表现的是“眠香”一折中二人以扇订婚的场景。
《四郎探母》与《桃花扇》皆是表现在家国动荡的大背景下,男女主角关于忠孝、爱情的故事。绣工用精湛技法和精心布局,人物刻画精准,着色清雅素淡,展示着民间艺术的审美特征和价值取向,将两则戏出故绣于暖耳上,寄托着古今人们对美好爱情和生活的无限向往。
暖耳起源于人们冬季取暖的硬性刚需,又因其装饰性被纳入官服并成为身份的代表,最终因普罗大众的审美与生理需求而普及全社会各阶层,这一系列变化使暖耳从单纯的功能性服饰转变成功能性与装饰性相统一的传统佩饰。人们在这方寸之间用针线和各式技法,织绣出丰富多彩的吉祥纹样与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希冀着富足的生活和美好的爱情,折射出中华文化一以贯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彰显中华传统美德与哲学认知的璀璨光辉。